《原病集》引《内经》说:'诸脉者皆属于目,目得血而能视。然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,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瞳子,筋之精为黑眼,血之精为络其窠,气之精为白眼,肌肉之精则为约束裹撷,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。'这是古人对眼的认识,并依据五行,配合五脏而成五轮(血、气、肉、风、水),依照八卦配成八廓(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雷、山、泽),对目疾方面,综合三因八纲、五行分五轮的相互关系,立出了七十二证,条理井然,是为中医眼科学的基础。
01五轮八廓的概念五轮就是血轮、气轮、肉轮、风轮、水轮,它将眼由外向内划为5个部分,分属于不同的脏腑。因为血之精为络,大小眦均为赤色,色赤属心,所以是血轮;气之精为白眼,气属肺,所以白珠是气轮;筋之精为黑眼,肝主筋,在天为风,所以黑眼是风轮;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,约束裹撷就是上下眼睑,因为脾主肌肉,所以上下眼睑属牌,名为肉轮;骨之精为瞳子,骨是属肾,所以瞳子是属肾,肾为水,所以瞳子是水轮。从而把眼的各部与脏腑联系起来,临床上如肉轮疾患多与脾胃病变有关;血轮疾患多与、小肠病变有关;气轮疾患多与肺、大肠病变有关;风轮疾患多与肝、胆病变有关;水轮疾患多与肾、膀胱病变有关。这在眼科临床上,应用很广,至于八廓,在临床上应用较少,不若五轮重要,故略而不论。
02经络与眼目的关系在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中,太阳脉起于目内眦,少阳脉起于目外眦,阳明脉绕眼下承泣等穴,厥阴脉入脑而交于目系,足少阴肾脉从督脉入脑而通于目系,手少阴脉其支者上挟咽,系目系,任脉之经至下龈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,两跷之脉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、足阳明五脉会于晴明。所以说'诸脉皆属于目',诸经有邪,皆可生目疾。
03病因综述陈无择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说:'喜怒不节,忧思兼并,以致脏腑气不平,郁而生涎,随气上厥,乘脑之虚,浸淫脉系,阴注于目(内因)。'
又说:'如感冒风寒,不避暑湿,邪中于顶,乘虚循系,以入于脑,侵于目而生目病者(此为外因)。'
'若嗜欲无节,饮食不时,频食五辛,过啖炙博,驰骋田猎,冒涉烟尘,劳动外情,皆丧明之具(此为不内外因)。'
所以目疾的发生,也不外六淫、七情及饮食劳倦等因素而引起。
04证治概论目疾虽有七十二证之多,但本篇非眼科专论,所以不作逐一介绍,归纳来说,依据病的部位及五脏关系,可分作五轮,概括地叙述。
在治疗方面,总的来说,仍是按照补虚泻实的总则,用四诊八纲分析病在何脏何经,属虚属实,根据五行生克、经脉循行、母子补泻、表里相合等基本法则来选取穴位。
一般方法必取四肢有关经穴,治本清源,再配合眼部附近穴位,以治其表。刺法方面,大多应用远道刺、输刺、直针刺、络刺、巨刺等方法。手法方面,应用迎随补泻、提插补泻等较宜。
凡是实证初起都可用泻法,有时也可针刺出血;虚证、久病应用补法,或采用灸法。下面将五轮为病的证治,分段介绍。
图片
(一)血轮为病大小眦皆红似烂,多生浮翳,血灌瞳神,原因为心火内炽,脉象多见弦数。古人认为大眦(内眦)先赤是实火,小眦(外眦)先赤是虚火,分列于后。
1.实火 孙思邈《银海精微》说:'赤脉传睛之证,起于大眦者心之实也,此心邪之侵肝也,心属火主血,肝属木主筋,筋得血灌引,渐至黑睛,蔓延入瞳神,甚则看物如同隔绢,是三焦相火炎上。'又说:'人之患目大眦赤脉传睛,大眦常壅涩,看物不清者何也?答曰:乃心经之实热,况心或因思虑劳神,或饮食太过,致使三焦发热,心火愈炽,故目常赤也。'
因心火与相火的炽盛,上攻于目,症状是大眦先赤,渐渐侵及全目。
治疗当泻心火与相火,取穴以心经、小肠经心包经、三焦经、阴跷脉为主。
【处方】大陵一,阳池一,神门一,前谷+,照海+,睛明一。
【方义】大陵是手厥阴经原穴,阳池是手三焦经原穴,泻此两穴可去相火;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,泻此以清心火;前谷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荥水穴,小肠与心为表里,补此穴以壮水制火,也是清心火的方法。照海是阴跷脉脉气所发,属肾经水性的经脉,其脉起于内踝,上行至目内眦,止于晴明。《灵枢·热病》说:'目中赤痛从目内眦始,取之阴跷。'故补此穴。马元台说:'取照海补之,补阴则阳退也。'以上五穴为治本清源之法。晴明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,又为阴跷脉的终点,所以取此穴,以治其标。
2.虚火 《银海精微》说:'小眦赤脉传睛者,心之虚也。'又说:'火生土,火乃土之母,脾土实,则心火虚矣,治先泻其土之实,后补其心之虚。'
从小眦开始赤痛的,古人认为是由于脾土实心火虚,治疗以泻土救火为主,取穴重点在心经与小肠两经。
【处方】后溪+,神门一,瞳子醪一。
【方义】后溪是小肠经输穴,属木,补此穴,即扶木制土,并可救水生火;神门为心经原穴,属输土,泻此亦救火之意。取此两穴,乃治本清源之法。瞳子醪属胆经,为胆、小肠、三焦三经之会,刺此可泄心火,为治标之法。
图片
(二)气轮为病白晴红肿,有泪生膜,蔓延遮睛,原因为肺经热盛,往往脉见浮数。
《异授眼科七十二问》第三十一问说:'目有白珠多红者,及多泪沙涩难开何也?答曰:患目之后,多受风寒,而气血不通,九窍闭塞,以致肺气衰弱,心火太,故心血欺凌肺金。'又第十四问说:'目有白膜遮睛者何故?答曰:肺金克木,风邪在肺,金旺而木衰,故白膜遮睛。'
此两条引文即说明了白珠因肺受邪,又被心火侵凌,所以红肿,肺金邪实克木,所以白膜遮睛,治疗方面,以取心、肺、大肠三经为主。
【处方】神门一,太渊一,阳溪一,太阳一,上星一,合谷一。
【方义】神门为心经原穴,泻此清心火;阳溪为手阳明之经穴,属火性,泻之即救金;太渊为肺经原穴,泻此以泄肺经邪实。祛邪可以扶正,以上三穴是治本的方法。太阳是经外奇穴,古人经验特效穴,病急时可以放血,上星是督脉经的穴位,配此两穴,以治标泄邪。若不用阳溪也可配合谷泻之,因合谷能祛肺经风热之邪,且为手阳明经之原穴。
图片
(三)肉轮为病上下胞肿赤,目,外廓生小块(俗名偷针),日久不治,以致烂弦倒睫。原因是脾胃郁热所致,脉多见数。
《银海精微》说:'人之患眼胞睑壅肿如桃者何也?答曰:此乃脾肺之壅热,邪客于腠理,致上下胞肿如桃。'又说:'俗名偷针者何也?答曰:阳明胃经之热也。'又说:'两脸时常赤烂者何也?答曰:大人患此者因脾土蕴积湿热,脾土衰不能化湿,故湿热之气相攻传发于胞脸之间,致使羞明泪出,含在脸胞之内,此泪热毒,以致眼弦赤烂。'
以上三条引文说明上下胞肿赤,偷针烂弦,都是脾胃湿热和风热之故,所以治疗亦取两经为主。
【处方】合谷一,足三里一,四白一,阳白一,大小骨空△。
【方义】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用此穴可泻胃热,同时脾胃相为表里,所以也可清脾热,取此以治本。四白是足阳明经的穴位,在下睑附近;阳白是足少阳经的穴位,在上睑附近,取此两穴以治标。大小骨空是经外奇穴,若至后期眼睑赤烂时可灸此两穴。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,泻此可清风热,在上下胞肿时配用。
图片
(四)风轮为病有虚实的分别。虚证:目暗头痛,迎风泪出,起坐花黑,脉多细数。实证:赤脉下垂而昏痛,垂帘生翳,痒极难忍,或经年歇发,脉多弦数。下面分别论治。
1.虚证 《银海精微》说:'肝风目暗者,乃肝肾虚劳,肝气不足,血虚故也,不时疼痛,举发无时。'又说:'有肾虚水不生木,肝经受风而木动,故迎风而泪出也。'还说:'起坐生花者,此证肝血衰,胆肾二经虚也。'所以肾亏,水不涵木,则眼昏头痛;肝虚受风,则会泪出;血虚肝失所养,因之起坐生花,视物不明,治疗亦有所不同。
【处方】①肾亏水不能涵木,目昏头痛,迎风泪出:曲泉+,太溪+,头临泣+,攒竹+。②血虚生花,起立则甚,视物不明,而无火旺症状者:肝俞△,足三里△。
【方义】①曲泉是肝经的合穴属水,补此可以壮水(此虚补其母)。太溪是肾经的原穴,补此以滋肾。攒竹是膀胱经穴,头临泣是胆经穴,均在眼旁,是治目不明泪出的效穴,补此以治标。②肝俞是肝的背俞穴,足三里是胃经合穴,灸此两穴可补阴血,治目生花。
2.实证《异授眼科七十二问》第二十八问说:'目有赤脉下垂而昏痛者何也?答曰:是肝家邪风所致,木生火,火乘风邪,故血妄行。'《银海精微》说:'人之患眼生翳如珠,垂帘遮睛者何也?答曰:此心火虚炎,肝经风热,上攻入脑中,热毒流下,注于风轮,故眼赤涩泪出,肿痛无时,年久乌睛白红色,故名垂帘翳。'所以肝经实证虽为本经郁邪所致,但木生火,结果亦必发生心火炎上的症状。治疗以泻火平肝为主,可取肝、胆、心三经。
【处方】行间一,神门一,光明一,鱼腰一,风池一。
【方义】行间是肝经荥火穴,泻此穴可以去郁火;光明为胆经的络穴,为治目要穴,取此以泻肝胆之火;神门是心经原穴,泻此以清心火,此三穴是治本。鱼腰是古人经验特效穴,取此治垂帘翳膜;风池是胆经的穴位,亦治眼病之要穴,此两穴是治标。
图片
(五)水轮为病多属虚证。症状:目昏暗,冷泪,视物黑花,如飞蝇堆烟,甚或青膜遮瞳神,久而不治,成为青盲内障,脉多微细。亦有赤痛者,其症限于瞳神部分,脉见细数,此是虚中之实证。
《异授眼科七十二问》第六十五问说:'目昏不痛,日日出暴泪者何也?答曰:肾阴虚,并心阳亦虚也。'第十一问说:'目有黑花,如飞蝉蝇者何也?答曰:肾虚也,肾属水,水若枯,则肾虚。'第四十九问说:'有青膜遮瞳神,视物不明者何也?答曰:肾虚也。'此三条说明肾亏可以引起目昏无光,暴出冷泪,甚或青膜遮瞳神,治当滋肾水,必要时也可补心火。
第二十九问说:'目有赤肿,瞳人痛者何也?答曰:肾水枯,心火旺,水不能胜火,所以水轮赤痛。'肾水亏也可见实证,但此是虚中之实,而不是邪实,需细细辨别。治疗方面,以滋水降火为重,应取心、肾、胆三经。
【处方】①目昏暗,冷泪,视物发花,青膜遮瞳神:太溪+,风池+,攒竹+,头临泣+,肾俞△,心俞△。②瞳神赤痛,水亏火旺之证:神门,太溪+,睛明一,丝竹空一。
【方义】①太溪为肾经原穴,补此以滋水治本;风池是胆经穴,为治眼效穴;攒竹、临泣可治泪出、目暗,已详前风轮虚证,取此两穴治标。若见阴阳两虚,目昏,泪出,可灸心俞、肾俞,以救心肾之阳。②神门为心经原穴,泻之清心火;太溪为肾经原穴,补此滋肾水,取此两穴以治本。睛明、丝竹空治目赤,取此治标。
以上所列举五轮为病的证治,是概括地说明,当然不能包括目疾的全部。同时因为五轮学说基于五行,所以在病理上均有相互的关系,不能拘泥孤立地来看,需融会理解,才能灵活运用。
最后,目疾久病之后,精血不足,目光久不易,应当注意调理脾胃,脾胃健全,可以输精于目,眼光就可早日恢复。现举处方于下。
【处方】足三里+,中院+,脾俞+,胃俞+。
【方义】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,补此穴可调理脾胃虚弱;中院是胃的募穴,又是六腑的会穴;脾俞、胃俞都是背俞穴,取此四穴,可调理脾胃之不足。
此外尚有内外障、内障为虚证,属肝肾二经虚损之故,可参考风水两轮的虚证;外障为实证,多属邪热,可参考风轮实证和血、气、肉三轮。
05禁忌患目疾后,必须淡饮食、慎起居、节房事、养精神,凡是五荤煎炒、辛辣酒浆,助火之物不可多食,并需戒色欲、养肾水,勿再冒暑迎寒,烟熏沙燔,不可重伤七情,并需安静休养。
06预后一般来说,少壮易治,老弱难治;病新属实者易治,病久属虚者难治。在证候方面,凡目光青绿、白色的不治,纯黑的不治,睛光少彩的不治,翳障如半月的俱难治。若睛圆不损,不论星多少,翳厚薄悉可治之。对翳和星来说,翳怕光滑,星怕在瞳神,均难治。翳轻薄,星细小的均较易治。
目疾的种类,上面已经说过虽有七十二证之多,但总的归纳一下,其病症的表现,不出五轮范围之内,原因也不外乎由于三因而引起五脏阴阳的不调和,所以治疗也需以扶正、祛邪、调和阴阳、协调抑平五行生克关系为主,若运用适当,效果颇能令人满意。
注:本文是陆瘦燕在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西学中研究班上的讲课稿
图片
文章来源于《海派中医陆氏针灸》,图片来源于pixabay,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,本文仅供学习交流,不用于商业用途。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删除。文中涉及治疗,仅供学习参考,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